close

2008/06/16 20:50 

在日本旅遊時,導遊總會介紹一些日本的文化風俗跟歷史軌跡,而最愛談的是三大幕府(織田信長、豐成秀吉、德川家康)與文學作家。

日本人愛自殺,全然成就於個性論,內向拘謹的性格是本質。而外在因素的失業、破產、債務、緊張快速的生活節奏、來自社會的種種壓力、呆板單調的生活模式、家庭的負擔、疾病的困擾等,使一些脆弱的人悲觀絕望,走上自殺的道路。即使從武士時代至現代亦息息相關著這樣的悲劇性。

 

就連文學史上也不乏一流作家,如芥川、有島、川端、三島等人也認為人死亡在最美的境界是"自殺"的美學,甚至用自殺來書寫自己人生的最後一章,彷彿剎那芳華瞬間的寂滅使其短暫的繽紛更為絢爛,人的生命亦如是,存在一種追尋自我毀滅、自我升華的傳統。

 

每位文學家選擇不同的自殺方式,芥川龍之介吃安眠藥,川端康成吸煤氣,三島由紀夫剖腹…這些作家經歷了日本社會的大變遷,在孤獨與文學的衝擊下寫作,卻在絕望中選擇中止生命。這或許與生命的孤寂感有些關連性,川端康成的創作是由個人的孤獨感開始的,如《十六歲的日記》、《精通葬禮的人》。年幼之時(12歲)父母、祖父、姐姐竟相繼過世,這種對於死亡的體驗給他留下的恐懼的影響是一生的,也造成以自殺終結死亡。後來接觸社會的層面闊了,寫了《伊豆舞孃》、《招魂節一景》和《雪國》。他在二次大戰後日本重建時寫了《名人》和《古都》、《千羽鶴》和《山音》,都表現內心的痛苦,也表現了日本失去身分的痛苦。

 

川端康成所寫的三篇文章(羽鶴古都雪國)達到了文學高峰期,使得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項的日本人。儘管死因眾多紛云,我卻蠻喜歡那個帶點八卦傳奇色彩,死於未有結果的愛情傳聞,成就浪漫自殺美學的悲壯。(與咖啡廳女子也就是初戀情人結婚未果,在功成名就之後,卻遇見與初戀情人相似的花店女兒,要求其相伴寫作,半年之後因女子返家去電川端康成之後,川端即選擇在逗子海濱的公寓中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另一派說法是因為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造成的刺激。)

 

伊豆的舞孃川端康成的成名作短篇小說。1926年1月至2月間由「文藝時代」發表。一位東京高等學校的高才生川島,到伊豆去旅行,在乍晴乍雨的山道上,觀看巡迴賣藝人的演出,無意發現裡面有一個嬌小玲瓏的舞孃薰,梳著古代髮髻,背著大鼓,樣子非常的可愛。兩人四目交投,互相吸引對方。川島請他們到他住的旅館玩耍,晚上川島替薰朗誦劇本,帶出一段與歌舞女郎刻骨銘心的愛情經歷。在當時社會封建思想,階級森嚴,這段感情只能在悲傷中流逝。

 

有人說川端的小說是帶有情色,像藝技或溫泉食色,例如舞孃談的地點發生在伊豆。雪國則是在新潟縣南魚沼郡湯澤町,描述一個東京來的知識分子和北方新潟縣的藝妓的命中註定要失敗的愛情。千羽鶴是發生在廣島長崎,而古都則在談京都,古都是三部作品中唯一一部沒有情色內容的。

 

這些景點,不管人情事故如何的變化,還是一如往常底隨春夏秋冬的變化在歷史中流轉。亦如櫻花會凋零,生命亦然。而文學作家的著作則是增添了這些景點旅遊的可看性及人文色彩。

 

參考:

http://mobile.lalulalu.com/index.php?tid-775081

http://lampful.com/node/1201

http://www.wretch.cc/blog/mooneyes/9211097

 

川端康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7%9D%E7%AB%AF%E5%BA%B7%E6%88%90&variant=zh-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peh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